第五章、台語變調分「規則變調」及「不規則變調」 「規則變調」及「不規則變調」 台語漢字相連字詞之「聲調」分「本調」、「變調」 台語漢字之單字單獨發出高低不同聲調稱為該字之基本調,簡稱「本調」。 「變調」分做一、「規則變調」(前字變調)和二、「不規則變調」, 以規則變調居大多數。 「規則變調」即指兩字以上相連字詞時,前字變調、最後一字維持本調不變。 「不規則變調」又分做(一)「相同三連字變調」 (二)「前後字皆變調」 (三)「後字變調」 一、規則變調之循環原理解說 台語之基本調有十種,陽上調存在於特殊組合或變調,除去入聲和輕聲調,上古音最原始本調為「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陽去」等五種,稱為「五種原始本調」或「五種原聲」。 大約二十年前,台北市中山教會(屬基督教長老教派)利用暑期夜間請一位鄭長老教會友唸讀白話字(即教會羅馬拼音字,簡稱教羅),因教羅一律標記本調發音,初學會友就按本調發音,將「聖經」兩字依教羅標記sèng-keng讀做【sièŋ-kieŋ , ㄙㄧㄝㄥˇㄍㄧㄝㄥ】和台語「神經」發泉州音【sìn-kieŋ , ㄙㄧㄣˇㄍㄧㄝㄥ】接近,剛讀完就引起一陣笑聲,鄭長老告訴該學員唸台語要懂得變聲調,「聖經」之正確發音為【siéŋ-kieŋ , ㄙㄧㄝㄥˋㄍㄧㄝㄥ】,該會友就問鄭長老「聲調要怎樣變?」於是鄭長老就按照教羅傳統方式教「第幾聲要變做第幾聲」,講完後,當場有不少會友發言:「真複雜,聽了霧灑灑【bù-sá-sà , ㄅ゙ㄨˇ ㄙㄚˋㄙㄚˇ一頭霧水】。」(註:時下媒體用「霧煞煞」,音意皆不合,「煞」文讀音陰入調「sát ,ㄙㄚㄊˋ」、口語音陰輕調「suáh ,˙ㄙㄨㄚ」為結束、停止之意)筆者在當場旁聽感覺似乎有找出某種原則之必要,回家後就不斷思索,於是將「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陽去」等五種原聲變調做橫向排列寫在紙上: 「陰平」→「陽去」(教羅稱為第1聲變做第7聲) 「陽平」→「陽去」(教羅稱為第5生變做第7聲) 「陰上」→「陰平」(教羅稱為第2生變做第1聲) 「陰去」→「陰上」(教羅稱為第3生變做第2聲) 「陽去」→「陰去」(教羅稱為第7生變做第3聲) 筆者發現:「陰平」→「陽去」、「陽去」→「陰去」、「陰去」→「陰上」、「陰上」→「陰平」,由「陰平」出發開始變、「變變變」共經過四變、又變回「陰平」,按教羅稱呼排序為「1→7」「7→3」「3→2」「2→1」,「哈哈!」當時感覺十分興奮、終於找出循環原則,接著發現「陽平」→「陽去」(5→7)無法和上面一串變調聯起來,自上或下插入,「陽平」就孤懸在外面,似乎不太理想,因此陷入一陣長思,不知時間已晚,內人見筆者在書房內尚未就寢,就探頭說:「十一點多了!」筆者看到時鐘長短針指著「11點15分」,突然靈機一動,將五種原聲寫在小紙片上,「陽平」放在時鐘圓心點上,「陽去」放在3點位置上,「陽去」變「陰去」是下降聲調,所以就將「陰去」放在6點位置上,再將「陰上」放在9點位置上,最後將「陰平」放在12點位置上(符合上升調原則),「哇!」總算大功告成,下圖就是筆者在五聲變調排序後、將發現之規則變調循環原則繪製成鐘錶圓形圖,筆者稱之為「台語規則變調循環圖」。 圓形循環圖最大特點:簡單明瞭,包括各種腔調之變調,循環圖同順時針方向,方便好記好學,在變調發音教學上為一大突破,目前已被許多台語教師採用。 □ ↗ ↘ ↗ 陰平 ↘ ↗ ↘ ˊ ^ - ˇ □ (海口腔)→ □ (漳州腔)→ □ □ 陰上 陽平 陽去、陽上 ↖ ↓泉 ↙ ↖ ↓州 ↙ ↖ ↓腔 ↙ ↖ ˋ ↙ □ 陰去 台語規則變調法舉實例說明如下: 例中三(3)、二(2)、四(4)、五(5)、零(0)以文讀音發音, 【】中﹝↓﹞表示下降聲調【】、中﹝↑﹞表示上升聲調 1.「陰平調」變做「陽去調」: 「三(3)」本調陰平【sam , ㄙㄚㄇ】, 「三二(32)」連讀時「三(3)」由.陰平變調為陽去、「二(2)」維持本調不變, 「三二(32)」發音為【sām↓- jī , ㄙㄚㄇ–ㄐ゙ㄧ– 】 2.「陽去調」變做「陰去調」: 「二(2)」本調陽去【jī , ㄐ゙ㄧ–】, 「二四(24)」連讀時「二(2)」由陽去變調為陰去、「四(4)」維持本調不變,「二四(24)」發音為【jì↓- sù , ㄐ゙ㄧˇㄙㄨˇ】 3.「陰去調」變做「陰上調」: 「四(4)」本調陰去【sù ,ㄙㄨˇ】, 「四五(45)」連讀時「四(4)」由陰去變調為陰上、「五(5)」維持本調不變,「四五(45)」發音為【sú↓-gn´ɔ , ㄙㄨˋㄍㄥɔˋ】 4.「陰上調」變做「陰平調」: 「五(5)」本調陰上【gn´ɔ , ㄍㄥɔˋ】, 「五三(53)」連讀時「五(5)」由陰上變調為陰平、「三(3)」維持本調不變,「五三(53)」發音為【gnɔ↑-sam , ㄍㄥɔ ㄙㄚㄇ】 ◎海口腔之「陰上調」變做「陽平調」: 「五(5)」本調陰上【gn´ɔ , ㄍㄥɔˋ】, 「五三(53)」連讀時「五(5)」由陰上變調為陽平、「三(3)」維持本調不變, 「五三(53)」發音為【gnˆɔ↑-sam , ㄍㄥɔˊㄙㄚㄇ】 5.漳州腔之「陽平調」變做「陽去調」.: 「零(0)」本調陽平【liêŋ , ㄌㄧㄝㄥˊ】, 「零二(02)」連讀時「零(0)」由陽平變調為陽去、「二(2)」維持本調不變, 「零二(02)」發音為【liēŋ↓-jī , ㄌㄧㄝㄥ–ㄐ゙ㄧ–】 ◎泉州腔之「陽平調」變做「陰去調」: 「零(0)」本調陽平【liêŋ , ㄌㄧㄝㄥˊ】, 「零四(04)」連讀時「零(0)」由陽平變調為陰去、「四(4)」維持本調不變, 「零四(04)」發音為【lièŋ↓-sù , ㄌㄧㄝㄥˇㄙㄨˇ】 6.「陰入調」變做「高入調」:〔註:一七(17)用文讀音發音〕 「一(1)」本調陰入【ít , ㄧㄊˋ】, 「一七(17)」連讀時「一(1)」由陰入變調為高入、「七(7)」維持本調不變, 「一七(17)」發音為【it↑-tsít , ㄧㄊ ㄑㄧㄊˋ】 7.「陽入調」變做「低入調」:〔註:六十(60)用口語音發音〕 「六(6)」本調陰入【lāk ,ㄌㄚㄍ–】, 「六十(60)」連讀時「六(6)」由陽入變調為低入、「十(10)」維持本調不變, 「六十(60)」發音為【làk↓-chāp, ㄌㄚㄍˇㄗㄚㄅ–】 8.「陰輕調」變做「陰上調」:〔註:將輕聲符號h置於()內,表示輕聲消失〕 「八(8)」本調陰輕【péh ,˙ㄅㄝ】, 「八本」連讀時「八(8)」由陰輕變調為陰上、「本」維持本調不變, 「八本」發音為【péh-pún , ㄅㄝˋㄅㄨㄣˋ】 9.「陽輕調」變做「低輕調」: 「白」本調陰輕【pēh ,ㄅㄝㄏ–】, 「白白」連讀時前字之「白」由陽輕變調為低輕、後字之「白」維持本調不變, 「白白」發音為【pèh↓- pēh , ㄅㄝㄏˇㄅㄝ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