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漢字正解 十 王華南 第一節 41. 應為「囝」【kiáñ ,ㄍㄥㄧㄚˋ】而非「囡」 台語稱兒子曰【kiáñ ,ㄍㄥㄧㄚˋ】,原本正字為「子」,後因春秋戰國時代名人如「莊子」、「孔子」、「孟子」、「墨子」皆被尊稱為一門之主,「子」借「主」之音轉發【chú ,ㄗㄨˋ】,另造「囝」字保留本音。 參見《集韻》:「囝,九件切」。 取「九」【kiú ,ㄍㄧㄨˋ】陰上調之聲母【k ,ㄍ】和 「件」【kiĕn , ㄍㄧㄝㄣ^】陽上調之韻母【ien , ㄧㄝㄣ】, 切合成陰上調【kién , ㄍㄧㄝㄣˋ】。 而文讀音韻母【ien ,ㄧㄝㄣ】可轉為口語音韻母【iañ , ㄥㄧㄚ】,件【kiēn ,ㄍㄧㄝㄣ–】可轉為【kiāñ ,ㄍㄥㄧㄚ–】。如:案件【án-kiāñ , ㄢˋ ㄍㄥㄧㄚ–】,所以「囝」之口語發音為「kiáñ ,ㄍㄥㄧㄚˋ」,參見康熙字典之記載:「閩人呼兒曰囝」。 42. 應為「撟」【kiāu , ㄍㄧㄠ–】而非「撬」 「撬」在台語文讀音為【khiau , ㄎㄧㄠ】,而台語【kiàu khui , ㄍㄧㄠˇ ㄎㄨㄧ】正是華語「撬開」之意,因此取其同意字代之。 台語【kiāu , ㄍㄧㄠ–】之正字為「撟」,見《集韻》:「撟,渠廟切」。 取「渠」【kû , ㄍㄨˊ】陽平調之聲母【k , ㄍ】和 「廟」【biāu , ㄅ゙ㄧㄠ–】陽去調之韻母【iau , ㄧㄠ】, 切合成陽去調【kiāu , ㄍㄧㄠ–】。 43. 應為「襇絨花」【kieŋ-jiˉɔŋ-hue , ㄍㄧㄝㄥ ㄐ゙ㄧɔㄥㄧ ㄏㄨㄝ】而非「剪絨花」 母親節佩帶之花蕊,華語稱為康乃馨,係源自英文「carnation」之音譯。而台語稱做「襇絨花」【kieŋ-jiˉɔŋ-hue , ㄍㄧㄝㄥ ㄐ゙ㄧɔㄥ– ㄏㄨㄝ】,是因為花瓣有如皺褶之絨布裙而得名,褶裙在台語稱做「抾襇裙」【khió(h)-kieŋ-kûn , ㄎㄧㄛˋ ㄍㄧㄝㄥ ㄍㄨㄣˊ】,台語之【kiéŋ , ㄍㄧㄝㄥˋ】音,其正字為「襇」。但「襇」字之華語發音為「ㄐㄧㄢˇ」,可參見《康熙字典》所引述《類篇》:「襇裙,裙幅相襵也。」由於「襇」為罕用字,不知正字者遂以與華語同音之「剪」字代用,寫成「剪絨花」。 《康熙字典》:「襇,賈限切。」 「襇」字之文讀音取「賈」【ká , ㄍㄚˋ】陰上調之聲母【k , ㄍ】和 「限」【hăn , ㄏㄢ^】陽上調之韻母【an , ㄢ】,切合成陰上調【kán , ㄍㄢˋ】, 在台語文讀音韻母【an , ㄢ】之對應口語音韻母為【ieŋ , ㄧㄝㄥ】。茲舉例說明: 「間」文讀音為【kan , ㄍㄢ】,口語音為【kieŋ , ㄍㄧㄝㄥ】 「揀」文讀音為【kán , ㄍㄢˋ】,口語音為【kiéŋ , ㄍㄧㄝㄥˋ】 所以「襇」之台語文讀音為【kán , ㄍㄢˋ】、口語音為【kiéŋ , ㄍㄧㄝㄥˋ】 第二節 44. 應為「姑不終」【kˉɔ-put-chiˉɔŋ ,ㄍɔ– ㄅㄨㄊ ㄐㄧɔㄥ】而非「姑不將」 「姑不終」、「姑不而終」是「姑且、不得已」之意,「已」和「終」皆有「結束、停止」之意,「將」是「將要、將如何」之意和原意不合。 45. 應為「篙船」【kó-chûn , ㄍㄛˋ ㄗㄨㄣˊ】而非「划船」 【kó-chûn , ㄍㄛˋ ㄗㄨㄣˊ】即北京話之划船,因不知正字,一般台語教科書皆引用「划船」代替。其實正字就是「篙船」,「篙」在台語最常見之字詞是「竹篙」【diek-ko , ㄉㄧㄝㄍ ㄍㄛ】即北京話之「竹竿」,此處之「篙」發陰平調, 《廣韻》:「篙,古勞切」,取「古」【k΄ɔ ,ㄍɔˋ】陰上調之聲母【k ,ㄍ】和 「勞」【lô , ㄌㄛˊ】陽平調之韻母【o , ㄛ】,切合成陰平調【ko , ㄍㄛ】。 《集韻》:「篙,居勞切」,取「居」【ki , ㄍㄧ】陰平調之聲母【k ,ㄍ】和 「勞」【lô , ㄌㄛˊ】陽平調之韻母【o , ㄛ】,切合成陰平調【ko , ㄍㄛ】。 由上述所引皆可印證。 但在《集韻》另註:「篙,居號切」,取「居」【ki , ㄍㄧ】陰平調之聲母【k , ㄍ】和「號」【hō , ㄏㄛ–】陽去調之韻母【o , ㄛ】,切合成陰去調【kò , ㄍㄛˋ】。 《廣韻》註解:「進船竿」(就是使船前進的竹竿)。 《揚子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此處之「篙」做為動詞轉為陰去調。 在台灣做為渡溪之渡船,船夫皆以長「竹篙」刺撐溪底使船前進,此種動作則稱為「篙船」【kó-chûn , ㄍㄛˋ ㄗㄨㄣˊ】。 46. 應為「歌也戲」【kūa-a-hì , ㄍㄨㄚ– ㄚ ㄏㄧˇ】而非「歌仔戲」 「歌也戲」【kūa-a-hì , ㄍㄨㄚ– ㄚ ㄏㄧˇ】是「演戲中有唱歌、唱歌中也有演戲」, 「仔」在台語發【chú , ㄗㄨˋ】無【á ,ㄚˋ】音,顯然「仔」字音、意皆不合。 47. 應為「規氣」【kūi-khì , ㄍㄨㄧ– ㄎㄧˇ】而非「歸氣」 台語【kūi-khì , ㄍㄨㄧ– ㄎㄧˇ】即華語之「乾脆」,正字為「規氣」,《淮南子時則訓》:「規者,所以圜萬物也」,「規」亦即華語「整個」之意,所以台語【kūi-ê , ㄍㄨㄧ– ㄝˊ】之正字為「規个」,台語之「規間」即華語之「整間」。 「歸」為「回去」之意,「歸家」為「回家」之意,「規家」才是「全家」之意。 48.「敲門」【khá-mˆŋ , ㄎㄚˋ ㄇㄥˊ】 「敲門」即「叩門」之意,「敲鐘」即「擊鐘」之意,「敲電話」即「打電話」之意。《廣韻》:「敲,擊也。苦教切」,取「苦」【kh΄ ɔ , ㄎɔˋ】陰上調之聲母【kh , ㄎ】和「教」【kàu , ㄍㄠˇ】陰去調之韻母【àu , ㄠˇ】,切合成陰去調【khàu , ㄎㄠˇ】。 同韻母之「教」文讀音為【kàu , ㄍㄠˇ】、口語音為【kà , ㄍㄚˇ】,所以「敲」文讀音為【khàu , ㄎㄠˇ】、口語音可轉為【khà , ㄎㄚ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