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驅逐荷蘭軍

南居益眼見目前大明海上軍力不若紅毛人,所以將打敗荷蘭人的重責大任寄託在一群被稱為海寇、倭寇、海賊的身上。於是招安群海賊如鄭芝龍等授以官職,再命其牽制荷艦。
為了招撫海上巨寇鄭芝龍,就召見泉州太守蔡善繼,命其向鄭芝龍之父鄭紹祖招安。唯此時鄭紹祖業已身亡,改向鄭母黃氏告知。鄭母纏腳,經年足不出戶,無法承擔這突來的請求。蔡太守再經詢問後,改由鄭船貨物供應商勝和棧的郭瑞元出面處理。郭瑞元即將泉州太守蔡善繼交來的文書另以大信封套住,交付開往平戶的商船。二月初三,信抵日本平戶的鄭府。
這個招安之文僅提供尉級官位來招攬。鄭芝龍並不在意官位的大小,他獨具慧眼,認為驅荷、招安是揚名立萬的機會。同時也認為明廷向許多在海上討生活的兄弟提出相同的條件,應找不到人。
鄭芝龍認為對與紅毛人開戰是遲早的事,若接受招安,則可避免在荷、明之間兩面受敵。此後明軍即成為的盟友,敵人只剩下荷蘭人。如此則海上原有數十海盜集團互不隸屬,今後盟主捨我其誰。
尚有一事實促使鄭芝龍對荷蘭宣戰,在一六二三年底,荷方業已佔領澎湖一年有餘,以澎湖為基地擴大海盜行為。並搶奪了懸有鄭芝龍令旗的二艘商船。船主向鄭芝龍哭訴。鄭芝龍除了安慰外,立即將二船及貨品折算現金以白銀賠償。鄭芝龍雖不解荷蘭人為何在一年多後開始向有令旗的船隻搶劫,但立即下令以武力護航及避開航行澎湖海域。事隔半月,又有二船被搶。鄭芝龍召開幹部會議,決定親赴澎湖一帶,準備對荷蘭開戰。

鄭芝龍積極展開作戰準備,加強武裝,並由鄭芝龍親自領軍坐陣,二八兄弟會的弟兄也有多人也各帶船艦加入戰局,此外尚有一百四十多艘小艇、漁船、單桅戎克船成為鄭芝龍的海上情報船。
鄭芝龍看到所有荷艦齊集,即進行攻堅行動,雖然不能一舉將荷蘭軍驅逐出澎湖,但重要的是一種牽制行動,並讓俞咨皋率兵自白砂灣的東方鎮海港登岸。至此聲東擊西之策奏效,明軍得以登陸,再以強大的陸軍向荷蘭施壓。
荷軍在澎湖本島遇大量明軍上陸後,節節退守風櫃尾。明軍數次增兵,幾及萬人,面對有堅強防禦的荷蘭城塞採用籃堡進攻法。籃堡是用竹木製成約150公分立方的大籃,其內裝砂土、石子,底部常置圓棍以利推動搬運,這是一個超級大盾牌,白天士兵在籃堡後方十分安全,亦可隨時出擊,夜晚將籃堡推動前進,敵人莫可奈何。

此一戰役,明軍共動用兵船二百隻,交戰七月,耗軍費達十七萬七千餘兩,明軍生擒荷軍守將高文律。這樣,中國軍隊雖以雄厚兵力到處壓制荷軍,但荷軍亦堅守城塞,並由海上的艦砲掩護射擊,不肯撤退。明廷為了提早結束戰局,擬定下面的兩個講和條件,出示於雷爾生,若是荷軍放棄澎湖並需拆除城堡。
一. 明廷不干涉荷軍佔領台灣。
二. 默許荷蘭商船來華從事通商貿易。

雷爾生亦提出要求,需將封鎖澎湖的鄭艦撤離,才肯接受明廷提議,將澎湖的城塞和砲台等自動毀壞。荷蘭於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天啟四年七月十三日)轉移至「大員」(台灣島),攜同駐台灣第一任長官馬蒂孫克從台江的鹿耳門(現時的安平港口,當時荷蘭人稱為Walvis Been)登陸,開始了在台灣南部三十八年的盤踞。

 

Copyright © 2003 Taiwanus.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