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網> 中國新聞>中評論壇:特朗普與兩岸關係變化
中評論壇:特朗普與兩岸關係變化

[中評社]

[2016-12-06 16:40:31]

 

中評論壇:特朗普與兩岸關係變化
中評社上海12月6日電(記者 郭至君 金裕超)特朗普出乎意料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這個政治素人上台,會對亞太地區帶來哪些影響?其對華政策以及中美關係會有何種改變?美台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又將走向何方?昨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與中國評論通訊社合辦舉行“美國新政府亞太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各位與會人士就不同側重點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此次論壇是中評社上海走親的研討活動之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表示,特朗普的主軸是要“讓美國重新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現在應該分析他團隊中哪些因素是能夠讓美國重新偉大的機遇以及障礙。整個國際上對特朗普的當選都是憂心忡忡的。當然,特朗普現在處於轉型期,短期和中長期的政策要有所分別,現在和未來的表態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要加大對他側近人士的影響,不能讓他隨心所欲。中國對於美國長期的發展是機遇,我們要在這方面對多加引導。中國要利用話語權告訴美國,美國的問題要從自身去找,不能通過簡單地破壞國際體系來解決問題。陳東曉建議,短期之內,中國的輿論宣傳工作應當更強勢。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在發言中對未來特朗普對華經濟政策進行了分析。他指出,中美關係之間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就在於如何去應對特朗普在經濟政策上對華的訴求。首先特朗普會把匯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以改變在兩國貿易上的逆差,同時也會要求中國更加公平地對待美資企業。在雙邊經貿層面對中國來講主要是負面影響為主,但在地區和全球層面,特朗普傾向於地區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則可能在客觀上對中國提升國際治理的話語權有積極作用。同時需要注意,因為有三個結構性因素存在,使得特朗普對華政策的負面影響也不宜誇大。首先是利益融合的結構性,中美兩國的利益是高度融合;第二是發展階段的互補性,中美兩國因為製造業所引起的摩擦和衝突會相對減少;第三是實力對比的對稱性,因為中國有足夠的實力來改變和影響美國單邊的對華貿易政策,特朗普政府也不會輕易採取貿易制裁或貿易要挾來針對中國。 

  上海社科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劉鳴指出,特朗普雖然被外界認為是現實主義,但他與一般的建制派現實主義不同,他不按常理出牌,這是目前要去評估他最大的困難。在三個月到半年期間,特朗普的思想還不會固定下來,而且目前看來他的內閣組成人員比較複雜,內部的磨合期會比較長。這次出現的蔡英文與特朗普通話事件,當中就體現出共和黨中右翼的一批人對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的兩岸關係非常不滿,對大陸在兩岸關係上越來越趨於主動地位也不滿,他們認為台灣本來是一張牌,但這張牌在過去八年沒有發揮出作用。 

  劉鳴表示,就特朗普的國際戰略來看,他不會應該完全走戰略收縮的道路,而會堅持在國際主義框架下的新孤立主義,他不可能放棄美國在自由秩序中的領導地位。特朗普的新孤立主義會確保國內安全優先,增加美國軍事力量,希望在朝核問題上回尋求突破,對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談判不會完全反對,但會重新設定原則。 
 同濟大學國際研究院教授仇華飛認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可能是冷戰以來最大的挑戰,這個挑戰甚至不亞於蘇聯解體,因為會對當代國際體系造成很大衝擊並在一段時期內持續。未來中美關係可能面對四個不確定因素,首先是特朗普可能會堅持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對於中美經貿關係的衝擊不能低估;第二是全球地區一體化的進程,可能改變全球貿易體系的環境;第三是因為特朗普對華政策及全球戰略的模糊;第四是未來他可能在台海問題上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舉措。 

  仇華飛分析,中美關係也會存在四個確定的因素。首先是中美之間已經建立的聯繫溝通機制,特朗普上台之後也不可能輕易推翻;第二是國際體系中存在著各種相互牽制的因素,會制約特朗普政府的國際戰略大調整;第三是中美經貿關係的大環境不會改變,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的現狀很難改變;第四明年是尼克鬆總統訪問中國45週年,可以利用好這一機遇推動中美關係發展。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在發言中表示,短期來看特朗普上台後蔡英文可以玩弄一些小伎倆,比如這次的通話事件,就試圖讓台美關係走上一個官方發展的可能性,另外在美國對台售武器上也可能會對蔡英文有暫時的支持。但從長期來看,台美關係從屬於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穩定力量仍然存在。因此在特朗普當選後,國際力量的支持並不完全是蔡英文的籌碼。 

  倪永傑指出,大陸在兩岸關係上的主導權、話語權不斷提升,蔡英文的政策也不是要全面跟大陸對抗。蔡英文在籌碼流失的情況下可能會謀求兩岸關係的突破,可能會在兩岸關係上找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式,因此不能低估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可能性。從整體來看,穩定兩岸關係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所所長吳蒓思表示,亞太地區對於特朗普好像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現在的疑問就是,亞太地區未來在特朗普政府時期是其首要關注的地方嗎?這取決於兩點,一、亞太以及全球事態的發展;二、特朗普以及其團隊互動的關係。而特朗普亞太政策的重點在什麼地方,需要關注三個目前尚不確定的問題:一、政策重點在東南亞還是在東北亞?二、更關注地緣經濟還是地緣政治?三、在亞太地區的政策是大國合作還是平衡大國? 

  吳蒓思說,特朗普亞太政策有明顯的不確定性,中國需立足在自身的利益、形勢判斷,繼續深化落實和亞太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合作關係,更加活躍地開展多邊機制的討論,更加主動應對地區熱點問題,加強中美溝通,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邵育群表示,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是個危險的信號,這是一件策劃好的事情,需要嚴肅看待。特朗普台海政策的顧問目前用的都是親台派,他們非常熟悉兩岸關係和事務,熟悉外交操作。他們認為,中美關係中任何問題都可以當牌打,其中台灣牌又是最容易打的。而特朗普的表態完全無視台灣問題的複雜性,會讓兩岸關係出現不穩定的因素,對中美關係也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邵育群說,特朗普外交政策主要是反建制,而其亞太政策就是美國主導,全方位壓制中國。未來南海問題、朝核問題都不會消停。特朗普是中美關係之中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明年中美關係開局之時會比較亂。但是特朗普政府應該明白中美關係中有些東西不是商品,是不能做交易的。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表示,特朗普有右翼保守主義傾向、反全球化傾向和民粹政治的傾向,其政府的施政優先程式也有三個傾向,一、美國內議題重於全球和國際議題;二、經濟議題大於軍事安全議題;三、實用主義重要於意識形態。嚴安林也說需要觀察三個落差,一、其競選語言和政策對策之間有落差;二、其個人認知和執政團隊之間的認知有落差;三、特朗普個人主張和美國整個官僚體系認知有落差。 

  嚴安林表示,特朗普上台,蔡英文當局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相當失落。蔡政府面臨四個挑戰,第一、如何保持溝通順暢?第二、擔心台灣地位下降;第三、擔心台灣被出賣;第四、參加TPP談判的幻想落空。特朗普和蔡英文的通話是民進黨押錯寶之後想扳回一城的表現,但台灣方面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目前蔡政府的親美政策還會推行下去。未來,兩岸關係可能會在目前態勢上還會有所趨冷,難以避免會進入新的盤整期。 

  中國評論通訊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則介紹了中評智庫的有關分析,包括特朗普當選之後,台灣智庫的主要觀點以及台灣社交媒體的輿情動態特點的分析。其中重點介紹了台灣智庫專家的關注熱點以及擔憂焦點。郭至君介紹說,從中評智庫大數據分析來看,特朗普當選對台灣而言,仍然屬於社會精英及主流媒體關注議題,民眾社交媒體的關注度則不算大。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常務副社長周建閩、中評智庫分析員金裕超也參加了論壇。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