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能協會參訪能源展 串聯「五大支柱」攻百億商機 2025.11.05 17:38 工商時報 陳逸格 海洋能協會 電網 能源周 百億商機 多元綠能 海洋能協會首站拜訪重電大廠華城電機,認識其在大型電力工程與高壓併網設備的領先地位。圖/陳逸格攝 海洋能協會首站拜訪重電大廠華城電機,認識其在大型電力工程與高壓併網設備的領先地位。圖/陳逸格攝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由理事長莊閔傑率領,於日前「2025智慧能源周(Energy Taiwan)與淨零永續展」首日組團進行深度參訪。本次行程鎖定電網韌性、本土科技、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及儲能應用等關鍵環節,成功為台灣海洋能產業鏈搭建起跨域合作橋樑。本次協會參訪團特別針對海洋能從研發、測試、融資、國際對接到末端應用進行完整產業鏈視野的行程安排。協會強調,唯有透過「產、官、學、研、金」五大支柱的深度整合,才能讓「藍色能源」加速成為台灣淨零轉型的核心力量,預估至2030年將開創超過百億元投資商機。
華城電機:洞悉電網的關鍵韌性
行程首站,參訪團前往協會團體會員,也是國內重電大廠--華城電機。作為電網穩定的核心設備供應商,華城電機在變壓器、開關設備及整體電網解決方案上的領先地位,是所有再生能源,包括海洋能,能夠順利併網的關鍵基礎。
莊閔傑指出,海洋能發電的特性是能量密度高、但受海況影響存在間歇性,其所產生的電力必須依賴高效能、高韌性的電網基礎設施才能安全、穩定地送達用戶端。華城電機在大型電力工程與高壓併網設備上的專業知識,為未來大規模的海洋能電場併網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藍圖。協會深信,電網的升級與韌性強化,是海洋能從「黑科技」走向「主流能源」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工研院綠能所:波浪能技術的本土化突破
第二站--工研院綠能所,協會核心關注點鎖定其「點吸收式波浪能發電機」實海域測試進展。此技術因體積小、可模組化,被視為最適合台灣複雜近海環境的潛力方案,有助於建立台灣海洋能的國際競爭力。
工研院團隊並詳細介紹了新一代點吸收式設計如何透過優化的控制策略和結構設計,提升在台灣複雜海況下的能源轉換效率與設備可靠度。點吸收式裝置因其體積小、可模組化、且能在海浪中捕獲能量的優勢,為適合台灣近海環境的潛力技術。協會強調,持續投入對本土波浪能技術的研發與實海域驗證,是建立台灣海洋能國際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永豐銀行:綠色金融為產業注入活水
在探討硬體技術之外,資金的支持是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的命脈。參訪團特別安排拜會永豐銀行,深入了解其在綠色金融與永續授信方面的創新實踐。
永豐銀行在支持再生能源案場,尤其是離岸風電和太陽能光電上的豐富經驗,為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海洋能提供了寶貴借鏡。本次展會除了傳遞環境永續的理念,並透過闖關互動遊戲,將減碳行動融入日常、建立低碳生活理念。並在展期中,舉辦8場實體講座、分享12主題。莊閔傑理事長在第二天受邀進行主題為「海洋能商機與未來」的演講時表示:「台灣四面環海,適合針對地理環境特色運用不同類別的海洋能,預估2030年裝置容量達100MW,累積超過100億的投資,目前發展最快的是波浪能,除了有業者從國外引進機組外,國內業者也成功發展出岸基與離岸兩用的商用機組,目前已針對不同場景進行開發,值得投資人關注。」
丹麥館:國際經驗與產業交流的盛宴
丹麥作為離岸風電的發源地,其完整的產業鏈與運維管理實務,可為台灣海洋能產業鏈與國際頂尖技術的對接奠定堅實基礎。 丹麥作為離岸風電的發源地,其完整的產業鏈與運維管理實務,可為台灣海洋能產業鏈與國際頂尖技術的對接奠定堅實基礎。 本次行程也安排了丹麥館開幕儀式,並與丹麥館全體參展廠商進行交流。丹麥是離岸風電的發源地,建構出完整的產業鏈,提供了台灣海洋能發展最直接且成功的參考範例。
協會會員們與多位丹麥海事和工程領域的專家進行了深度交流,包含從風場開發到運維管理(O&M)的實務。這次交流不僅拓展了協會的國際視野,更為台灣海洋能產業鏈未來與國際頂尖技術的對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翔新能源:邁向分散式與防災型能源社會
最後一站,參訪團來到大翔新能源,聚焦於家用儲能與救災電源的解決方案。海洋能雖然主要目標是大型電網併網,但其技術理念與分散式能源系統高度契合。
莊閔傑指出,大翔新能源所展示的儲能系統採用國產電芯,不僅滿足了家庭用戶對電費優化和用電彈性的需求,更體現了能源系統在面對極端氣候和災害時的「韌性價值」。參訪團認為,未來的能源系統將是一個多元、分散且高度智慧化的網絡。海洋能可以作為沿海或離島地區的穩定基載,搭配儲能設備,共同建構區域型的微電網,實現真正的能源自主與救災備援能力。
展望未來:整合共創,乘風破浪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2025智慧能源周」的參訪之旅,是一次對台灣淨零路徑上多元化能源方案的全面考察。從電網核心的華城電機,到本土技術的工研院波浪能,再到資金活水的永豐銀行、國際標竿的丹麥館,以及末端應用的大翔新能源,協會看到了各環節的深度整合,才是推動海洋能發展的唯一出路。
莊閔傑總結:「我們不僅要開發出世界上最頂尖的海洋能發電設備,更要確保這份來自深海的電力,能順暢地融入我國的智慧電網、得到金融界的信任,並在國際合作中不斷精進。協會將持續扮演串聯產、官、學、研、金五大支柱的角色,致力於克服海洋能的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