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最愛網
會員中心 贊助提供 徵求志工 線上電台 優惠精品 合作夥伴 關於我們 連絡我們
 
         
  首頁 > 影音網>台灣+蕭美琴演說+AI 影響+唱歌養腦 +紐台教會台語禮拜:茶翁Sirtea
台灣+蕭美琴演說+AI 影響+唱歌養腦 +紐台教會台語禮拜:茶翁Sirtea

[轉載自:YouTube/FB/Line]

[茶翁Sirtea]於2025-11-21 10:11:12上傳[]

 




CH 1




紐約台灣基督教會
Taiwan Union Christian Church
in New York
11/16/2025
上午10:30am 台語禮拜(現場同播)
上午10:30am 英語部實體禮拜 (沒有直播)
30-55 31st Street Astoria NY 11102 Tell (718) 278-0408


美麗台灣

鑽研3D技術十年 曲全立記錄美力台灣

蕭美琴:全球繁榮仰賴強大自由的台灣"我們面對挑戰時並不孤單"

「一年了,我們一起守護Team Taiwan的每一刻感動!」《冠軍之路》 世界棒球12強賽 奪冠全紀錄電影

AI對知識工作下戰帖?誰是失落的一代?簡立峰揭殘酷真相

✨✨✨✨✨
※※
  她從奴隸出生,到成為美國史上最有學問的女性之一——她的話,如今印在你我的護照裡
1858 年,一名女孩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奴隸小屋裡出生。她叫 Anna Julia Cooper。
她的母親是被奴役的黑人女僕,父親是白人奴隸主。按當時的法律——孩子的身份跟母親走,所以她一出生就屬於「財產」,不是人。
但這個女孩,偏偏不願被世界定義。
南北戰爭結束後,她抓緊了「讀書」這個唯一的自由。
她申請進入一所給黑人孩子開設的學校,卻發現「高等課程」只讓男學生上。
於是她站起來,要求:
「我要學一樣的課程,因為我的腦子和他們一樣好。」
結果,她學會了拉丁文、數學與哲學,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幾年後,她考入 Oberlin College,當時全美為數不多願意接收黑人女性的學院。
她在那裡拿到了學士、碩士學位——都是數學專業。
之後她成為華盛頓著名的 M Street High School 校長,用嚴謹的教育讓黑人孩子考進頂尖大學。
但這種「不安分」的理想,惹怒了種族主義官員,她被迫辭職。
她沒有放棄。
她寫下了一本書:
📘《南方之聲》一名黑人婦女所著(A Voice from the South)by a Black Woman of the South
在書裡她寫道:
「自由的事業,不是某個種族或階級的事業——而是全人類的事業。」
多年後,這句話被選入 美國護照的封面內頁。
每一個持有美國護照的人,其實都在帶著一位曾是奴隸的女性的聲音。
更不可思議的是——
她在 67 歲時拿到法國索邦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法國大革命與奴隸制度」。
她活到 105 歲,經歷了奴隸解放、兩次世界大戰與民權運動。
從奴隸到學者,從無名到永恆。
Anna Julia Cooper 用一生證明:
📜「知識,不只是力量——它是自由的呼吸。」
#歷史故事 #女性力量 #AnnaJuliaCooper #美國 #護照 #女人
(🕊 參考來源: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U.S. State Department, Oberlin College Archives)
※※
✨✨✨✨✨
✨✨✨✨✨
※※
 那天的法庭擠滿了人,有記者,有圍觀的群眾,也有憤怒的家長,他們都想看看一名「體罰學生」的老師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被告席上站著一名滿頭白髮的老人,臉上佈滿歲月的痕跡,身形消瘦,卻依然挺直。他不是罪犯、不是搶匪,也不是殺人兇手,他只是一名老師。那位曾站在黑板前,教孩子們認字、讀經文、算數字、明是非的老師。
然而那天,他卻以「被告」的身份出現在眾人面前。所有的奉獻與犧牲,都在一樁「體罰學生」的指控中被抹去。學生的父親報警,他因此被傳訊。那個曾經因知識之光而明亮的世界,如今黯淡無光。
法官走上審判席,神情嚴肅。全場寂靜,就在所有人屏息等待判決之際,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法官忽然起身,脫下法袍,緩緩走下審判台。眾人錯愕,以為出了狀況。只見他一步步走向那名年邁的老師,步履沉重卻堅定。
走到老師面前,法官停了下來,眼中早已盈滿淚水。接著,他微微俯身,哽咽著,竟然握住老師那雙佈滿青筋的手,深深地吻了下去。
法官聲音顫抖地說:「老師啊,今天您被告上法庭,但在我心裡,您永遠是那位教我識字、教我做人、也曾因我頑皮而打我手心的恩師。若沒有您當年的鞭策,就沒有今天的我。您該受的,不是懲罰,而是學生最深的敬禮。」
老教師泣不成聲,只能緊緊握住那隻昔日學生的手。那一刻,歲月與身份都模糊了,留下的,只有教育的恩情與尊師的情義。
全場靜默。有人捂住嘴,有人淚流不止。那一刻,法庭不再是懲罰的地方,而成了人世間最溫柔的課堂。
這件事發生在約旦安曼。那天,全世界都被提醒,無論我們今天多麼成功,無論我們成了醫生、法官、部長或領袖,我們都出自一雙教師的手。
願這則故事也成為所有家長的提醒:別急著指責老師。他們的手,也許在教育中顯得嚴厲,但其中蘊藏著的,是愛、奉獻與祝福,是任何獎章與金錢都無法償還的恩情。
老師或許會被世俗的法律審判,但在真正記得他們的學生心中,老師,永遠值得被尊敬!
尊師重道、
教師節值得.
平安健康
※※
✨✨✨✨✨
✨✨✨✨✨
※※
 文自~基因醫師張家銘
- 規律唱歌能延緩腦部退化
門診裡常有人跟我說:「醫師,我最近記憶力好像變差了,該怎麼辦?」,我很能理解大家對腦部健康的擔心,許多人以為要保養大腦,一定得靠昂貴的保健品或複雜的治療,但最新的國際研究卻給了我們一個又簡單又暖心的答案 : 唱歌。
沒錯,就是開口唱歌,不需要樂器,也不必花大錢,只要您願意,隨時都能開始。
日常的歌聲,就是大腦最天然的維他命
在我們台灣人的生活裡,唱歌一點也不陌生。卡拉OK、廟會活動、家裡的卡式收音機,一首熟悉的老歌就能讓全家人靠在一起,心也跟著靠近。
根據2025年Brain Sciences期刊的研究,規律唱歌能延緩腦部退化,對健康長者和失智症患者都有效。研究指出,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的歌唱活動,短短幾週後,簡短智能測驗(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和生活滿意度的分數就明顯上升,比單純聽音樂更有用。
這些數字代表,只要「每週至少一次以上、持續數個月」的歌唱活動,就能在半年到兩年的期間看見可量化的認知與腦部結構改善。
對健康長者來說,每週至少一次正式合唱練習(約60分鐘)或每天10至20分鐘規律唱歌,是目前研究中最常見、也能產生可測量效果的頻率。
對失智症患者,每週2到3次、每次30分鐘的熟悉歌曲演唱,是多數研究證實能提升簡短智能測驗分數與情緒的安全有效方式。
科學背後的人生哲學
唱歌的力量,不只是統計數字,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當我們開口唱歌時,腦中會同時啟動聽覺、語言、運動和情緒等多個網絡。
研究發現,唱歌能活化連結頂葉與額葉的背側路徑(dorsal pathway),以及連結顳葉與額葉的腹側路徑(ventral pathway),讓大腦在旋律中全方位運動。
就像我們的人生,不是一條單線,而是一首多聲部的合唱,每一個音符都是回憶與情感的交織。我常跟病人說,基因可以告訴我們風險,但真正決定腦部健康的,是每天的選擇。
唱歌就像給大腦澆水施肥,一次可能看不出差別,但日積月累,腦細胞會用它的韌性回應您。當我們一起唱歌,不只是音符在共鳴,更是生命的對話,是一種提醒:即使年齡往前走,我們仍然能用自己的聲音守住青春的節奏。
暖心建議 - 讓唱歌成為生活習慣
從今天開始,就可以練習讓唱歌成為日常保養。唱得準不準都沒關係,每天唱個10到20分鐘,比偶爾唱很久更有效。
早上刷牙時哼兩句,煮飯時跟著廣播唱一段,甚至洗澡時放聲高歌,都算數。對長輩或失智症患者,選擇熟悉的老歌特別重要,那些旋律能喚起回憶和情感,增加安全感。
如果體力允許,加入社區合唱團更是加分,每週一次正式練唱,除了腦部刺激,還能交朋友,減少孤單和憂鬱。
對健康的中壯年朋友,我則鼓勵挑戰新曲或不同語言的歌,這不只是唱歌,更是對大腦的雙重訓練,可以幫助語詞靈活度和執行功能。
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更可以把唱歌融入日常,像是穿衣服、吃飯、散步時一起唱,讓音樂成為互動的橋樑。研究顯示,這樣的陪伴不只提升患者的情緒和認知,連照顧者的心情也會跟著變好。
唱出青春不老的旋律
不論是年輕人、退休族,或正在照顧失智家人,現在就找一首自己喜歡的歌,在不擾鄰的前提下,唱給自己、唱給家人聽。您會發現,每一次開口,不只是娛樂,更是一場腦部的溫柔運動,也是為人生加上一段不老的旋律。
參考資料
Brain Sciences 2025. A Song for the Min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Singing and Cognitive Health in Aging Populations.
※※
✨✨✨✨✨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