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網> 中國新聞>用血汗堆出的「榮耀」:6歲就送進訓練營,他們是為中國生產金牌的奧運童工 ◎ 黃靖軒
用血汗堆出的「榮耀」:6歲就送進訓練營,他們是為中國生產金牌的奧運童工 ◎ 黃靖軒

[報橘]

[2016-08-20 03:07:16]

 

2016里約奧運如火如荼進行,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也再次奪下不錯的成績,從開幕至今已累積19金、15銀、20銅,合計54面獎牌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三。在上一屆倫敦奧運中,中國則是最終取得第二名。從這些表現來看,中國體育方面的成就不容小覷,然而外界看到的只有幾金幾銀的數字,卻不知這每面獎牌,背後都是運動員用血淚童年換來的。

《經濟學人》去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就是談論中國是怎麼樣栽培他們的選手。在其中一間奧運訓練基地內,牆上幾個大字寫著「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人生添彩」,畫面移到訓練場上,則看到許多六、七歲的孩子正不間斷練習彈跳床、吊環等體操訓練。

當同年齡層的小孩還在外頭玩扮家家酒、無憂無慮的時候,這群訓練場上的小朋友就已經投入艱苦的訓練。他們的身上,充滿著大大小小的傷痕。

在體育項目上,中國一向捨得花大錢,近年來投入約十億美元在奧運國家隊訓練的體系上。而這個金額,更是遠遠超過任何國家的政府單位。他們在培育國家級選手上採「舉國體制」──也就是將政府公共資源和全民資源,投入少數有奪牌潛力的項目和運動選手。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靠著這套舉國體制和人海策略,他們從各省的中小學中挑選出有潛力的孩子,進入體校進行外人難以想像的訓練。對許多貧窮孩子來說,他們選擇加入體育學校,不是為了國家榮耀,而是為了減輕家中負擔走上這條路。由舉國體制栽培的選手不僅吃住由國家照料,日後若有機會代表國家出賽,還可以領到獎金貼補家用。

每年約有將近40 萬名(年齡最小者只有六、七歲)的體校生,在經過嚴格的篩選後進入訓練營。訓練員會從身體素質、反應力、思想狀況等評斷這些人是不是一塊「好素材」,在從中挑選出5萬人進行特別集訓。而在經歷一連串考驗後,能真正問鼎奧運的只有400多人。

有人不捨,這些孩子必須承受巨大的精神和肉體壓力接受訓練。當其他小孩無憂無慮的玩耍時,他們卻要用小小的手,撐起身體和國家的榮譽。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出身貧困的孩子,因此得到脫貧的機會。

而為體育競賽花大錢,像來是中國傳統。根據報導,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中國國家體育局的事業費為每年10億人民幣,到了1992年增加到30億、2004年則暴增到200億,而在上一屆2012年奧運中,體育總局的預算則是來到史上高峰355.6億人民幣。有專家估算,中國一塊金牌的成本,相當於7億人民幣。

然而,與大量資金形成強烈對比的,卻是設施的簡陋。中國的人均體育場地只有1.04平米,日本的人均場地則是19平米。在美國,單是公共游泳池就多達36萬個,但在中國,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和設備卻嚴重缺乏。也許是資金都砸在舉國體制上,普通鎮民參與體育鍛鍊十分困難。

至於中國式何時養成驚人的舉國體制?這必須回溯到東西冷戰對抗的年代。中國當時模仿同為共產國家的蘇聯,集中當時社會有限資源,以國家利益為目標,以計畫經濟甚至是軍事管理,建立一套發掘、培養和訓練運動員的方法。

這套方法確實使中國在不少項目上有飛躍性的提升,然而隨著時光推移,這套缺乏變化的機制卻也帶來種種問題。例如中國國家體育官員就承認,以國家隊為龍頭的一條龍式訓練方式,成材率低,造成資源分配不均,例如優勢項目上人滿為患,但在弱勢項目中,卻又乏人問津。

到底舉國體制,能為中國在今年奧運帶來多少金牌?這個答案要等到比完才知道,但唯一確定的是,不論拿了多少面金牌,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彷彿血汗工廠的訓練之上。而影片中的孩子,不論拿了多少面獎牌,也喚不回他們失去的美好童年。

本文相關資料來源:
風傳媒:6歲送進訓練營,扛起全家幸福和國家榮譽,中國金牌工廠中的奧運童工
BBC:透視中國:舉國體制的「洪荒之力」
大紀元:高天韻:奧運背後--從孫楊痛失金牌說起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