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網> 中國新聞>何清漣:讀報擷英:中國海航集團靠山篇
何清漣:讀報擷英:中國海航集團靠山篇

[VOA]

[2017-05-04 19:31:20]

 

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右二)和美國華盛頓州州長克里斯‧格雷戈爾在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剪綵,慶祝北京和西雅圖之間開始客機直飛(2008年6月9日)

我在《海航集團資本篇》裡介紹了海航集團從1000萬到1900億元資產的驚人發展,接下來要解答一個疑問:海航是依靠何種類型的靠山,將自身送上青雲之路?這當然也是近十多年以來中國媒體記者努力挖掘的秘密,並在報導中時有透露。郭文貴爆料海航集團的背景之後,西方媒體雖然未敢直接引用其資料,但懷疑卻日益加深,比如一向不輕易涉及這類話題的《華爾街日報》也忍不住發出疑問:《海外併購不減速──海航集團是怎麼做到的?》(4月30日)。

一座顯山露水的靠山

海南省長劉劍鋒大概算是陳峰的一座顯山露水的靠山。將劉劍鋒在官場任職經歷與陳鋒的事業軌跡兩相比照,就會發現劉劍鋒與陳峰在人生中有兩次重要的相遇,第一次相遇發生於劉劍峰擔任海南省省長期間(1989年-1993年),1990年在中國民航局計畫司工作的陳峰被聘為海南省省長航空事務助理,後獲海南省政府1000萬投資創立海南航空,這是陳峰的海航事業發韌之始。第二次相遇發生於劉劍鋒1998年調任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局長之後。這一期間,海航完成了發展史上最關鍵的兩步:第一步是1999年海航作為一家A、B、H股同時上市的公司,獲得巨額融資。第二步,以上市公司與中外合資公司之優勢,在2000年開始的國內航空公司戰略重組中,以小博大,兩年之內先後併購重組新華航空,長安航空與山西航空。不知為何,國內媒體報導第二步時,未談到劉劍鋒當時任職中國民航總局局長,本人是在查劉的簡歷時發現這點。

當時在國企重組中,不少行業都存在這種以小並大的「蛇吞象」現象,關鍵在於該行業的政府部門支持誰。從已有的公開資料來看,1956年出生的陳峰背景頗顯神秘,他30歲之前的簡歷少為人知。公開資料顯示,陳峰1984年從聯邦德國漢莎航空運輸管理學院(有報導稱,他們那屆學員中的中國學員僅17人)畢業後,在中國民航局計畫司、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局從事多年管理工作,去海南之前是副處級。這一信息表明,陳鋒當時確實是中國民航業的青年才俊,當時官方從全國範圍內選派海外進修者,必須經過考試。

媒體評論認為,與陳峰同一時期在海南「淘金」的「萬通四君子」也是公務員背景,但馮侖、潘石屹下海從商的第一站是投靠了民企牟其中,過了這一站之後才開始他們自己的故事。相比之下,陳峰是政府「點將」,起點高不少,算是改革開放後「草莽英雄」時代中的精英。

借來海外大助力:索羅斯入股海航

索羅斯在華盛頓的美洲國家組織總部談論開放社會的挑戰(2006年10月3日)

媒體載:1995年,海航的負債率居高不下,必須尋找到新的資金,於是陳峰攜副董事長王健去了美國,在華爾街活動了三個多月,最終成功地說服索羅斯,讓量子基金控股的美國航空有限公司花2500萬美元購買了海南航空25%的股份,成為海航的第一大股東,海航從此有了「中國首家中外合資的航空公司」這塊金字招牌。

索羅斯為什麼會看中海航?據分析,這是緣於陳峰知道如何與國際接軌。出發去華爾街之前,海航已經具備三個條件:一、建立了國際會計師準則。海航聘請一流的會計師做審計,美國人看得懂。二、聘請了美國著名的Skadden(世達律師事務所)做海航的法律文件,美國人相信。三、在給股票私募的時候,運用了SH&E(國際航空運輸諮詢公司)——美國華爾街最權威的評估公司做的評估結果。

有了索羅斯入股,海航的信譽大漲,4個月後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市場上市,集資約2.6億元。1997年2月,公司正式更名為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此後一路順風:公司在上交所A股市場上市,籌集資金9.285億元。在中外合資上市公司這塊金字招牌的護持下,海航先後獲得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數十億元的信貸額度,並與中國建設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陳峰對自己的借錢戰略甚為滿意:「我們不斷地用中國資本市場調整我們的股本金結構」。

陳峰在股本結構日益複雜化之時,從未忘記將股本金結構往有利於自己掌控的方向調整:2003年末,海航集團只擁有7.3%的海南航空股份,當時美國航空投資公司持有1.08億股,以14.8%持股比例為第一大股東。到2015年,海航集團通過增持、受讓使其持股比例達到11.85%,持股比例僅比美國航空投資公司低2.95%,位列第二大股東。2007年11月,新華航空控股有限公司更名為大新華航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30.86億元。其中,代表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佔48.61%,海航集團有限公司佔19.07%,索羅斯旗下的Starstep Limited只佔18.64%,海航集團終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國內眾多銀行為何青睞海航?

陳峰因能從外國銀行借錢獲「融資創新獎」,這獎牌讓陳峰在國內銀行的身價陡漲:外國銀行信得過的,咱中國的銀行還能信不過?海航的擴展方式是融資,重組,再融資,但誰都知道,沒有金融業的支持,任何高明手法都玩不轉。據《新京報》4月23日在《海航「迷霧」:股權結構複雜隱秘 國開行授信1000億》一文中稱:如今海航正在進行的海外併購已獲中國國內銀行綜合授信6100億以上。

在不斷「起底」海航的報導中,有關陳峰與銀行關係的負面報導有一宗:2001年4月18日,中國建設銀行決定為海航購買飛機提供貸款8600餘萬美元,並提供3.4億美元的擔保。同年12月,建行將為海航提供的備付信用證從美洲公司北京辦事處撤回,導致海航無法購買飛機。陳峰和王健找到時任行長的王雪冰,王雪冰隨後指示「按程序辦理」,相關辦事人員迫於壓力,最終採取了折衷的辦法,將原擔保額的3.4億美元減少為1.95億美元。在此之前,為感謝王雪冰對貸款的支持,在1999年和2000年,陳峰、王健1999年和2000年在北京先後送給嗜好名表的王雪冰一塊價值10萬元的「伯爵」和一塊價值20萬元的「百達翡麗」手錶。此事之後,王雪冰擔心擔保函事件對自己有不良影響,讓他人將手錶代為退還海航。王雪冰後來出事,陳峰等未受牽連,得益於當時王雪冰一念之間。

在銀企關係極為齷齪的中國,企業在與銀行的關係中難以保持乾淨,或多或少都必須付出「融資成本」。稀罕的是海航有這麼多媒體盯著看著,卻未挖出什麼來。這只有兩種解釋:一是海航做得太巧妙;二是靠山太硬,但後一種解釋也不太通,鄧家貴作為今上姐夫,靠山不可謂不硬,這些年來外媒接到的爆料,鄧幾乎是被爆料最多的人之一。

郭文貴爆料 北京遭遇「塔西佗陷阱」

郭文貴在紐約的家裡(郭文貴推特圖片)

從2010年中國十八大權力之爭開始,向外爆料已成政治高層打擊政治對手的主要方式,郭文貴的爆料是第二輪。這兩輪對外報料的途徑與方式很不相同。在第一輪當中,《紐約時報》、彭博社、國際調查記者聯盟等接到的是反習派匿名寄出的一套套相當完整的資料,比如平安保險公司、肖建華的公司等企業的股東名冊、購買股權及歷年股東分紅資料,便於查證。在記者查證時,還有各種內線人士配合調查。因此,《紐約時報》的記者在採訪核查之後,能夠接連拋出經過double check(雙重查核)的重磅炸彈,國際調查記者聯盟則寫出了將中國紅色權貴高官釘在恥辱柱上的《中國離岸金融解密》。

這一輪郭文貴的爆料,其實是上一輪權力鬥爭的餘波,但與第一輪相比,有明顯的不同特點:一、第一輪爆料沒有前台人物,一切都是匿名與隱形操作,這次有位站在前台的郭文貴;二、第一輪爆料,由秘密爆料者提供了大量文件資料與配合調查的內部人,讓記者能夠不太費力地Double Check;但這一輪爆料,主角郭文貴採取了擠牙膏方式,用「欲知後事,且聽下回分解」的方式,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但媒體卻無法獲得Double Check的管道,只能等待郭文貴下次的信息釋放。我曾在推特上公開表達期望:希望此前做過中國政商黑幕調查的《紐約時報》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能夠介入郭文貴爆料的後續調查,在查驗郭文貴爆料是否屬實後再寫出深度調查報導,讓中國人能夠瞭解實情。

郭文貴有關王歧山內侄與海航之間關係的爆料,不管有沒有後續調查,現在已經收到奇效,除了在習王關係上投下一抹陰影之外,還讓中國民間認為印證了百姓對官場的看法,即「洪洞縣中無好人」。北京則陷入「闢謠」無門的尷尬,用時下流行的語言來說,中國政府早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因其早已失去公信力,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不管郭文貴爆料是否真實,官方的解釋就是沒人相信。倘若有國內媒體出面宣佈自己的調查結果,證實郭的爆料並非實情,引發的反應也肯定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