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最愛網
會員中心 贊助提供 徵求志工 線上電台 優惠精品 合作夥伴 關於我們 連絡我們
 
         
  首頁 > 新聞網> 台灣新聞>左翼的幽靈與裂縫
左翼的幽靈與裂縫

[林靖堂]

[2025-03-28 03:06:28]

 

林靖堂
rpnoSdeots2gtc86if86l6
  · 
【左翼的幽靈與裂縫:當左派的正義被中共綁架,台灣左派如何找回自己的名字?】與馮建三、郭力昕割袍宣言
從革命者到局外人,左派在台灣失語的歷史,不只是政治挫敗,更是語言與倫理的危機。
一、歷史清洗與政治記憶的缺席:一場尚未完成的去殖民過程
台灣的左派政治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被抹去」開始。戰後的白色恐怖不只是國民黨的政治迫害,更是一場意識形態上的政治清洗—清洗掉所有與「階級解放」、「社會主義」、「土地正義」有關的語彙,把「左」等同於「赤」、「匪」、「亂」。
這是一種語言屠殺:不只殺死人,更殺死語言與歷史,使左派從此無法以本土論述出場,只能以外來的、被異化的聲音存在於公共領域之外。
這種歷史失憶不只讓台灣失去了與國際左翼思想的接軌機會,更讓台灣的社會運動,從一開始就只能在「民主/自由」而非「平等/正義」的框架中求生存。
二、當極權穿上革命外衣:左派論述如何被極權統治者挪用
左派之所以容易被極權主義挪用,不是因為左派本質上反民主,而是當左派失去制衡機制與多元論述時,它的論述會被權力機器劫持,用來正當化壓制、鬥爭與集中控制。
中共就是這種挪用的極致範例—它用馬克思的語言說出國家資本主義的命令,用階級鬥爭的邏輯肅清異己,用反殖民的話語推進內部殖民(對維吾爾、西藏、香港、台灣的統治)。
當中國自我標榜為「世界左派運動的領袖」時,它實際代表的是對左派語言的最深層毀壞:把正義變成命令、把平等變成一致、把解放變成擴張。
台灣若不對這種極權化的左派論述保持清醒距離,將永遠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進步價值。
三、「左統」的語言陷阱:當反帝反美取代了本土正義
在某些台灣自詡為「左翼」的社群中,一種新的語言裂解正悄然生成:反美=進步、批民進黨=批資本主義、挺中國=反帝國主義。
這種論述看似邏輯通順,實則偷換了歷史脈絡—在台灣,真正的帝國主義不是「想打你」的美國,而是「不承認你存在」的中國。
當左翼以「反帝」之名否定台灣主體、迴避中國威脅、遺忘白色恐怖,這不再是批判資本主義,而是為殖民霸權提供合法性。左派與中共政權的「反美聯盟」,本質是一種被共黨統治者的自我殖民話語。
這就是「左統」論述的矛盾根源:它假裝是進步的,但實質是背離地方歷史記憶、背離本地人民處境的倒退修辭。
四、語言的異化與實踐的斷裂:當正義只剩口號,左派就失去行動的地基
當左派無法面對自己的思想被中共挪用、無法對抗自己論述中的極權邏輯、無法正視台灣人對國家暴力的集體創傷,它就再也無法說出一個具有公共說服力的未來敘事。
「階級正義」、「社會平等」、「財富重分配」這些語言,如果都變成與共黨極權主義連結的口號,它就不再是人民的語言,而是一種外來的、抽象的、儀式性的表演。
這正是傅柯式的語言—權力批判應發生之處:當你的語言結構無法產生現實效果,那你就被體制規訓為「安全的異議者」—可以抗議,但不會改變現狀。
五、重建左派主體:從台灣出發,重新發明正義的語言
要讓左派重新在台灣有存在的可能,它必須拒絕三件事:
1. 拒絕極權主義對左派思想的挪用
2. 拒絕假反帝之名行殖民之實的左統陷阱
3. 拒絕脫離民間、脫離制度、脫離歷史學院式左派潔癖
相對地,左派應從土地與生活經驗出發,重建一套可觸碰的經濟正義論述、可辨識的國族主體立場(支持本土、反對極權統治者),以及可操作的政治策略與組織動員(選舉、工會、在地行動)。
左派的任務,不是重複已死的共黨論述,而是發明一種新的語言結構,能與台灣社會的痛感與希望產生共振。
正義不該屬於共產黨統治者,左派不該屬於極權帝國
一個失去了倫理界限與歷史記憶的左派,只能成為極權式共產黨統治的工具。一個願意正視自身困境、重新發明語言、敢於對抗強權與內部幻覺的左派,才能再次成為公共正義的代表。
如果台灣要有一個真正屬於這塊土地的左翼,那它必須是一個不被極權收編、不為專制統治者發聲、不被記憶壓抑的左翼。
唯有如此,「左派」這個名字,才不會只是幽靈,而是未來的召喚。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