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紐約州,幾乎沒有誰不知道陳秋貴這個名字,除非他家沒有門窗。陳秋貴到美國的時間並不算長,他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門窗行業創出自己的天下的呢? 地鐵搬運的日子
1982年,陳秋貴從臺灣來到了美國。一走出飛機,就遇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會説英語。在此後的日子裏,這個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由于無法同當地人交流,在一段時間內工作始終沒有著落。為了維持生計,他只能暫時到一家華人搬家公司做些體力活,好在他是空手道高手,有的是力氣。不久,他辭職到了一家華埠衣廠,因為到這裏上班有一個好處,可以在附近的一所學校學習英語,而臺灣同鄉會會所離工廠也不遠,他又有地方睡覺——盡管會所裏一到晚上,就有一些人聚集一起打麻將而喧鬧不止。
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他時常思索以後的路究竟該怎麼走。經過反復掂量,他覺得利用以前在臺灣做鐵工的經驗,也許可以創造一番事業。于是他決定做焊接鐵門窗的生意,由于資金不夠他就找了個朋友一起幹。他倆租下一個地下室,唯一貴重的工具就是陳秋貴買的那臺電焊機。
生意伊始,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困難就是運輸——陳秋貴買不起運送鐵門窗的貨車。他們只能用雙手把它們搬到地鐵,然後再運出去。回味那段生活,陳秋貴依然感慨萬千:“我想我將無法忘掉地鐵搬運的日子,不僅僅是因為那裏曾留下我們艱辛的足跡,而且還因為它是我創業的一個必經驛站,這裏面包含著我的快樂與痛苦。”地鐵開動後,陳秋貴一只手必須死死地扶住門窗,而另一只手則需要緊緊地拉著車廂扶手。更為嚴重的是在美國用地鐵運送貨物是違法的,好在他那時還不怎麼看得懂英語,不然真不知道怎麼運貨了。這些苦難的日子直到他買了一輛破舊小卡車才宣告結束。
隨著業務的增多,困難和挑戰也與日俱增。那是一個冬天最寒冷的時節,又是在晚上,一個商家突然給陳秋貴打電話,説鐵卷門由于被冰雪凍結而失去功能,讓他馬上去修理。雖然寒風刺骨,但他還是以最快速度趕到了那裏,因為這是關係到他們生意信譽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陳秋貴來説,類似這樣的意外情況並不可怕,而混亂的治安卻讓他大傷腦筋。
80年代,紐約哈林區治安狀況臭名遠揚。每當華人提起哈林,臉上就會流露出一種無奈。但為了能擴展業務面,盡快提高收入,陳秋貴經常深入“虎穴”,為客戶安裝鐵門窗。不過,境遇並沒有因為他的堅強而好轉。有的時候,當任務完成回到卡車後,他會發現少了幾件工具。情況最嚴重的一次是,車上的所有工具不翼而飛。這些磨難並沒有使陳秋貴心灰意冷,他説:“只有敢于挑戰艱難困境,才能讓人更加強大。”
一如既往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經過步履維艱的歷程,陳秋貴的門窗生意有了很大起色。1990年,陳秋貴和其他幾個人合作,正式成立協和鋁塑門窗公司。
老板不像老板 陳秋貴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老板,這是協和員工的一致觀點。他經常提醒員工,“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還説,只要全力付出、持之以恒,勝利的一天總會到來。而平時,他對待員工如同對待朋友一樣,親切、友善。
正是由于他的平易近人和嚴于律己的作風,公司內部才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有一次,使用中的吊車突然出現了故障,恰巧陳秋貴走了過來,他二話沒説,迅速爬上高高的吊塔去搶修。在周末,他的身影也時常閃現在公司裏,哪裏需要幫手哪裏就有陳秋貴。一個員工生動地説:“我們的老板似乎不像老板的樣子,在出事現場不認識他的人,根本想不到會有一個老板和員工一起忙得熱火朝天,不僅如此,他的工作時間比我們還多兩天,大有一天24小時不休息都行的氣勢。”
公司上下的齊心協力為協和迎接艱巨的挑戰,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而陳秋貴的敏銳思維,也時刻跟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1995年,為給公司將來的長足發展奠定基礎,他毅然決定生産塑料半成品,目的就是把塑料原料做成塑料窗的型材。1999年,當他發現美國60%的建築物窗戶用塑料窗時,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業務擴大行動,先後在新澤西州、馬薩諸塞州、馬裏蘭州、俄亥俄州、伊利諾斯州、喬治亞州、得克薩斯州、北卡羅萊納州和加州等地創建了分廠及分銷點,協和規模因此有了實質性進展。在一次紐約市學校門窗生産許可的投標中,協和公司以絕對優勢打敗了眾多同行,成了紐約州有資格生産學校門窗的唯一公司。
協和不僅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還獲取美國建築物制造協會等權威機構的認可,這些權威機構對門窗制造業的要求近乎苛刻。陳秋貴高興地説:“協和的技術處于領先地位,生産的窗戶特點是不但在夏天可以把熱氣擋在外面,讓室內保持涼爽,冬天還能將暖氣擋在室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暖氣浪費。協和擁有的新技術,使我們具備了雄厚的市場競爭力。”
陳秋貴説,一家企業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求進步,才能經受住大風大浪考驗,如果總是停滯不前,那必定面臨“翻船”危機。進步的動力則來自勇于向更高標準挑戰。協和公司能堅持到今天,關鍵一點就是向質量要效益。
目前協和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高達20%,年銷售窗戶30萬個、門3萬扇。協和鋁塑門窗公司已經成為全美生産塑料鋁門窗最大的公司之一。
成功不忘公益
協和是成功的。但陳秋貴卻謙和地説:“如果説我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那天賦將有三分功勞,而勤奮佔有七分。”他還説,成功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超越別人及擁有一切,而在于證明自己,肯定自己。
陳秋貴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做事堅持原則,為人守信,所以朋友自然很多。朋友在其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付出了很多,有力地支持了他的創造與發展。很多朋友非常欣賞他淡泊名利的個性,當談到利益和名譽這個敏感話題時,他説:“我並不看重金錢,因為它畢竟是過眼煙雲。”
他更樂于做的是回報社會。
目前協和有300多個員工,而非華裔佔到了30%。陳秋貴總是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員工,從不偏袒任何一方,獎罰分明,公正處事。他還在公司開設了英文教學班,積極鼓勵員工進修英文和學習其它專業技能,每年的特定時期還要選送部分員工去皇後社區學院參加培訓。原因很簡單,他認為既然要在美國生存、發展、創業,就應該會講英語,如果語言存在缺陷,那就不能順利地開展各項計劃,對方根本就不明白你在説什麼。對于這一點,他是深有體會的。陳秋貴説:“我從英語上看到華人的一個缺點,就是取笑同胞的短處,而美國人就不會這樣做,哪怕英語錯誤百出,他們也不會拿你當笑柄,而總是鼓勵你,給你繼續學習的勇氣和力量。”他還説,有的人因為害怕出醜,便不敢用英語交談,這是一種不可取的做法,只有鼓起勇氣敢于挑戰自我,才能戰勝一切困難。
為了使失學兒童有學上有書讀,他曾和“燃燈計劃”、慈善機構合作設立基金,其主要救濟對象一是家境貧困的在美華裔學生,另外就是因沒錢上不起學校的中國兒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孩子重新回到了學校,又坐到自己熟悉的座位上,聽老師講課。平時,他還為一些非營利機構伸出援助之手,解一時之需,或者免費更換安裝門窗。
“911”襲擊事件發生後的第10天,他宣布從2001年9月至年底,協和公司會將每月銷售額的1%當作基金,捐獻給救難團體,獲得捐款的組織有美國紅十字會、紐約市消防員和警察家屬救助組織等多個團體,數目累計15萬美元。今年5月,為了激勵新移民發奮學習,積極進取,陳秋貴拿出25萬元捐獻給紐約市立大學皇後社區學院,設立了"協和新進港獎學金"。
陳秋貴只有高中學歷。盡管文憑很低,但他憑著華人的智慧,個人的勤勞硬是打造出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協和王國。
==============================================
陳秋貴創辦門窗公司北美第3
http://www.crystalwindows.com/
====================================
Crystal Window & Door Systems)加州洛杉磯子公司(Crystal Pacific Windows),于5月2日正式開業。對於華資企業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入住河濱縣,當地政府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希望該公司為當地經濟的振興做出重要貢獻。
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協和門窗公司,是由來自台灣的移民陳秋貴創辦的。1980年,帶著一點錢的陳秋貴移民美國,當時他只有高中學歷,而且不會講英語。但是憑藉吃苦耐勞、誠信于人的中華文化傳統精神,他從打工開始,而後創建了自己的門窗公司。
從成立到現在,協和門窗公司已經有22年的歷史,員工擴大到600多人,在全國的近10個州設有銷售機構或是生產工廠,其經營規模在北美地區40多家大型門窗生產企業中名列第3。陳秋貴告訴記者,在紐約,60%的門窗都是由他的公司提供的。
對於企業的發展及在南加州設立工廠和銷售公司,陳秋貴表示,協和門窗發展迅速的原因,一是從材料這個源頭上由自己來做,二是追求質量的創新意識。目前該公司的主要產品就是節能塑鋼門窗,保溫、隔音、防塵,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提供一條龍服務。
陳秋貴說,設立在河濱縣的這家分公司,是該公司的第6個生產廠家,也是美西地區的第一生產廠。包括其他幾個門窗製造工廠以及一個型材抽料廠,讓該公司成為真正的“垂直整流”製造商,也就是從原材料到生產到銷售的一貫作業。該公司的產品獲得了AAMA和NFRC等美國建築專業認證。
河濱縣縣政委員會主席Bob Buster,對協和門窗公司把美西分公司設在該縣非常歡迎,也非常高興。他表示,分公司的開業,馬上為當地解決了30人的就業。他期待協和門窗南加分公司有更大的發展,這樣會對當地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