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文化!?
李弘祺兄四月底到德州聖多馬大學的台灣研究所演講,主題為台灣文化,感謝他邀請大家注意究竟台灣有沒有文化這個課題,我的回應是台灣當然有文化,並且是有新有舊、兼容並蓄、具多元的特性,只是我們身處其中往往體會不出其獨特性,以下這篇文章是2004年聼完一場美東台灣人音樂會的感觸,這場音樂會把台灣多元音樂文化表現無遺,15年後的今天,台灣的音樂當然更加蓬勃發展,更有其獨特性!
原文(1):
台灣心、世界情:一場令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音樂會
3月20日台灣總統、副總統大選後不久,有位平素令我深為敬佩的教授,在某個場合裡,突然說:「台灣沒有文化!」我太太禁不住當場跟他辯起來,當晚太太告訴我此事時,我甚為納悶他為何有此說法,他雖是1940年代中國來的新移民,但平常非常反共也與舊移民相處甚歡,難道是因為扁呂當選,心裡失衡,才有此失態之舉嗎?
「台灣沒有文化」這句話,並非新聞,但這次卻在我耳邊響個不停,如果我要向美國同事介紹台灣,我能以何種不同於中國文化的面相展現給我同事呢?國畫、書法、京劇、粵劇、崑曲、功夫、雜耍、粵菜、川菜、江浙菜、南管……哪一樣沒有中國的影子呢?(2),到底悲哀的台灣人要以何種文化面相展現台灣的多元文化呢?也許在長達整個世紀的日本、國民黨統治下,根本就只能有日本與中國強勢文化的生存空間,而道地的台灣文化就在有意、無意間被消滅得無影無踪了。
「台灣心、世界情」這場台灣之音的演唱會,終於讓我知道如何向我的外國友人介紹台灣文化,特別是台灣道道地地的音樂文化,通過主辦單位的細心安排,演唱會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把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以音樂的演唱介紹七個時期的台灣:一、美麗鄕土原住民天堂(早期歷史);二、荷蘭人掀開台灣面紗(1624至1662年);三、早期移民勤苦耕耘(?年到1894年);四、日本人建設殖民文化(1895到1945年);五、中台身分認同危機(1945年到2001年);六、族群和睦共存共榮(2100年到2004年);七、蕃薯芬芳飄逸普世(未來願景)。
這次演唱會從頭到尾絕無冷場,男高音音域之廣、女高音音色之美,幾達世界之最,男女高低部之合聲已臻化境,合唱如出一人之口,輪唱部相隨相和流暢至極。所選之曲反映出台灣之多元性,有阿美族國歌之稱的「O AI HAI」,魯凱族的「鬼湖之戀」,泰雅族的「我懷念的朋友」,有荷蘭人帶來的基督教歌曲「天下萬邦萬國萬民」(詩篇100),另有匈牙利當代著名作曲家奧邦以古典手法寫的「聖體頌」與「世界重生」。早期移民時期則以我們熟悉的「花樹下」、「十八姑娘」、「思想起」、「天烏烏」、「丟丟銅仔」為代表曲。日本統治時代有「宮古島民謠」、「四月之歌」以及「草蜢仔弄雞公」、「望你早歸」、「青春嶺」。中台認同危機時期的「母親的名字叫台灣」、「自由之歌」、「蕃薯嘸驚落土爛」皆是衝擊人心之作。族群和睦共存同榮時期有「呣通嫌台灣」、「及春風作伙迎接年冬」、「玉山頌」皆是動人之詞之曲。未來願景的「蕃薯芬芳飄逸普世」則以「福爾摩沙頌」與「牽手來守護咱台灣」,來做演唱會的㱘軸曲。
演唱會一開始就以曾被選為1996年世界奧運開幕典禮主題曲的阿美族「國歌」、「音樂的小宇宙」,把聽眾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住,此曲涵蓋世界多種和聲形式,此類歌曲握云僅有三首,真是聽眾之耳福。緊接著「鬼湖之戀」把違反人情的人蛇之戀的哀愁表現無遺,母親對女兒的思念藉著音樂的表達更令人心傷不已。聽到優雅男音唱「我懷念的朋友」又有誰能不興起「懷友」之情呢?對非基督徒而言「詩篇一百」、「聖體頌」、「世界重生」這三首曲子恐怕聴來不會有太大的感觸,但是了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極具時代意義的三大聲明的人,聽來一定感觸良多!驚嘆耶和華的慈愛,十字架的真理、新天新地的應許於四百年前已傳至台灣寶島。
早期台灣移民勤苦耕耘,但是男有意、女有情的戀愛情乃人性之常,「十八姑娘」一曲是好友鄧宰輔的父親鄧雨賢所作,卻因為白色恐怖以及獨尊國語的政策的緣故,他不僅在高中及大學時代絕口不題此事,就是留學到美國後,知道此段公案的人也寥寥無幾。改編後的「十八姑娘」,以客語唱來使人覺得又熟悉又新鮮,男女情愛在音樂中熱情跳躍。恆春民謠「思想起」在駱維道教授的創作下,除了原音之保存外,更以具有台灣旋律的獨特樂風改編成四部合唱,人人耳熟的原調,加上嶄新的合唱,使原本單純的民謠,脫身一變而登上藝術的殿堂。「天烏烏欲落雨」一曲唱來活潑、輕鬆, 聽到阿公阿嬤為煮一尾「汕鯔鼓」竟然大打出手,不禁莞爾一笑。「丟丟銅仔」這首燴炙人口的民謠,給合唱團唱起來真的繪聲繪影,閉著眼睛聽來,就彷彿可以看到眼前一列火車,先慢慢地吐著煙緩緩而行,接著由慢而快飛速而馳,過山洞時,水滴啊、滴啊、滴個不停,快到站時減速吹笛,人們歡樂的唱歌迎接火車的到來,火車也大聲吐氣的停下來。這首民謠與世界各國的著名民謠比較起來毫不遜色,而且更具有台灣特色,誰說台灣沒有文化呢?
日本統治台灣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流行歌曲,但是「宮古島民謠」卻以旋律拍子與雙手拍打讓聽眾從座位上振動起來,如果演唱者再以舞蹈形式表現出來,效果一定更動人。「四月之歌」與「天烏烏」大異其趣,夫妻之間非打非罵,而是更動人緊密的依存關係,能唱此詞此曲者夫妻之間的情感能不深厚者幾希?雖是日本歌,但我希望福爾摩沙合唱團能多唱此曲,以台灣語言演唱更佳。「草蜢仔弄雞公」雖把風流老人與年輕姑娘之間的逗趣表現無遺,令人拍案叫絕,我的心卻被「望你早歸」緊緊抓住,歌詞把父母、妻兒、夫妻之相思情毫不掩飾的表達出來,歌聲更是把我的心牽引到遠方的故鄉,令我「思想起」已逝的父母以及流亡大陸病死彼土的二哥,人云「歌能攝魂」實不為過。與此曲背道而馳的是「青春嶺」,它節奏輕快,散發著男女熱戀的心情,連鳥隻、溪水、蝴蝶、春花、雲天都加添他們的愛情,聽著聽著剛才的思鄉情一掃而空,彷彿也在青春嶺上自由行、快樂走。
中場休息之後,演唱的「母親的名字叫台灣」、「自由之歌」、「蕃薯嘸驚落土爛」是認同危機時期的代表作,第一首是台灣人聚會時常唱的歌,合唱團以歌聲把台灣人的抑萃、哀怨、勇敢全表達出來,尤其是聽到最後一句「台灣哪,你是母親的名」,心裡有一股衝動要把它大聲喊出來,才足以紓解心中的悶氣。第二首為民主鬥士鄭南榕先生所作的「自由之歌」,聽此曲難免想到他的另一半葉菊蘭女士,她繼夫志毫不氣餒日夜為台灣在打拼,咱要與她做伙行,為台灣出聲,為台灣打拼。美麗事件把台灣的民主運動推至一個高潮,而高俊明牧師表現的「成全別人犧牲自己」的基督教精神,是當時人人自危、風聲鶴唳的一盞明燈,他出獄後在加州的演說,使許丕龍先生有感而發寫出此一詮釋台灣人「呣驚落土爛」之精彩歌詞,蕭泰然先生的譜曲,使聼者更深刻的體會咱的苦命,咱的委屈,要落土才能出頭天。
「族群和睦共存同榮」是咱的願景,所以咱首先「呣通嫌台灣」,而且要「及春風做伙迎接年冬」,更要高唱「玉山頌」。聽到「姆通嫌台灣」這首曲子不知你作何感想?台灣是卡隘「較窄),但是那兒有山、有水、有田園、有父母的汗、有甜的果實、有香的五穀。我們如果疼祖先、兒孫,就不要嫌台灣,要認真打拼,前途才有希望。第二首曲子是顔景信牧師寫的詞,駱維道教授作的曲,皆在喚醒世人反思救主耶穌聖誕的意義,此詩此曲作於921大地震911雙星樓倒塌之後,因此更具時代意義。駱維道教授以原住民排灣族的民歌配上歌詞,唱來頗有山搖地動的感覺。在這天災人禍充斥於世、道德迷航、心靈虛空的時代,能仰望主耶穌的到來,讓苦難輕放、讓仁愛入港,與春風迎接年冬,是多麼吸引人的情境。第三首「玉山頌」把玉山唱成台灣的光榮標記,把玉山唱成是台灣美麗島的神聖記號。玉山就是台灣的富士山,那兒有天、有地、有白雲、有天星,玉山是我魂魄、是我最愛。
台灣的願景是「蕃薯芬芳飄逸普世」,首曲「福爾摩沙頌」,唱出咱的夢、咱的愛、FORMOSA親像阿母叫阮的名,這兒有祖先流過的汗,搖啊搖、惜啊惜,永遠抱著美麗的夢,無怨無悔來期待,FORMOSA咱的夢,此曲感人至深,每唱必流淚。這次招待來美東指導台灣華客台語研習營的余伯泉教授、荘陳月琇老師、李素慧老師去聽演唱,他們一面聽一面以手巾擦眼淚,跟很多聽眾一樣流著感動的眼淚。演唱會結束後,指揮邀請聽眾合唱此曲,讓更多的聽眾落涙不已,搖啊搖、惜啊惜、永遠抱著美麗的夢,但是台灣人的夢是否會被中國破滅呢?
演唱會的最後一首曲子是「牽手來守護台灣」,這首曲子以台灣曲風表達守護台灣決心,以阿美族雄壯的方式唱出守護台灣的意志,再以客家的熱情山歌唱出三部合唱,最後以布農族的泛音唱出四部合唱曲,這是一曲融合不同族群,同心、愛惜、勇敢守護台灣的歌,要愛惜台灣,就要守護台灣。
音樂會結束後,大家依依不捨駐留在音樂廳裡不忍離開,直到館方要下班閉館才勉強離開大門,在大門外合唱團繼續以優美的歌聲唱著家鄉曲,許多鄉親也禁不住展開歌喉齊聲合唱,賓主皆歡。
這是一場極為成功的演唱會,絕對是一場具世界水準的演唱會,演唱日的前兩個禮拜,已一票難求。回家時在地下鐵站上遇到駱維道教授夫婦,大家談起來有個共同感觸,那就是聽眾全是台灣來的鄉親,沒有看到外國人,我建議每年辦一次這種演唱會,不到兩年台灣就可以「唱出來、走進去」世界的音樂藝術舞台。
1. 原文登於美東自由時報,2004年9月1日。 2. 台灣文化自然包含中國文化,但是台灣文化自然不僅僅是中國文化而已。 (筆者要特別感謝指揮蘇慶俊、伴奏蔡昱姍、聲樂指導余彩雯、福爾摩沙合唱團大紐約區聯誼會合唱團,與所有的工作人員,感謝他們的辛勞,感謝他們的用心,也要感謝多位作詞、作詩、作曲、編曲的音樂工作者,感謝他們的創作結晶,當然也要感謝節目的策劃組駱維道、李熙熙、陳志宜,在他們精心的選曲安排下,讓聽眾能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音樂文化有個美麗的歷史回顧,但願多元文化的台灣能創造出更兼容並蓄的音樂前景。原文登於美東自由時報,2004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