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台灣海外網》報導:
伊利諾和美國中西部的主要報紙,也是銷量全美第五高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刊登報導,介紹紐約台灣會館副理事長、音樂家方秀蓉的作曲家女兒陳潔思(Justine F. Chen)創作的歌劇《圖靈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s) of Alan Turing)本月23日和25日將在芝加哥的Harris劇院上演,把這個歌劇的首演視為人們在芝加哥應該選擇的七件(參與)事情之一。
據悉,芝加哥地區的台灣人同鄉會已發出通知,告知鄉親們這個消息,希望更多人去給這位台裔音樂作曲家(陳潔思)的作品在芝加哥首演助陣,也欣賞台美人的音樂天籟之聲。
下面是《芝加哥論壇報》的報導:
7 things to do around Chicago: ‘Carmen,’ Psych Fest and a double dose of Questlove
“The Life and Death(s) of Alan Turing”: This new work by composer Justine F. Chen and librettist David Simpatico for Chicago Opera Theater is about the British computer scientist Alan Turing, who both paved the way for modern computing and was prosecuted in 1952 for his homosexuality. 7:30 p.m. March 23 and 3 p.m. March 25 at the Harris Theater for Music and Dance, 205 E. Randolph St.; tickets $25-$165 at chicagooperatheater.org
該報導網址:
https://www.msn.com/en-us/news/us/7-things-to-do-around-chicago-carmen-psych-fest-and-a-double-dose-of-questlove/ar-AA18Kcxw
台美人音樂家陳潔思作品芝加哥公演 鄉親預約
《台灣海外網》專題報導:
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第二代,多數選擇了理工科,或從商、從醫等被認為更務實的理工道路。陳潔思(Justine F. Chen)如做這種選擇也有條件,她父親是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的教授和醫師,外公是台北的名醫,外婆經營醫院投資股票房地產等,還當選台北議員,是橫跨政商的女強人。但陳潔思卻走了音樂家這條「曲徑通幽處」的艱辛藝術之路,一路尋找心靈的「禪房花木深」。
這可能與她的母親方秀蓉(Patsy Fang Chen)有關。秀蓉有6個妹妹。在這個被稱為「七仙女」的家庭,只有長女秀蓉選擇了音樂,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科畢業時拿到第一名(鋼琴演奏),後在紐約大學(NYU)獲音樂教育碩士學位,創辦「紐約青少年管弦樂團」出任藝術總監。(還曾擔任紐約台灣會館理事長、婦女會長、台灣同鄉會長等)
受母親影響,潔思很小就喜歡音樂,八歲就進入世界聞名的曼哈頓「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知名台灣小提琴家林昭亮就畢業於該校),成為該校史上大學部第一位小提琴與作曲的雙主修學生。她的藝術才華在這所名校綻放,不僅多次獲獎,最後獲得該校最高學位——藝術博士(作曲)。
潔思除了擔任「茱莉亞音樂學院」樂團的小提琴首席,更從事作曲創作,成為頗有名氣的亞裔作曲家。
2006年,她創作的室內樂歌劇《少女塔》(The Maiden Tower)入圍「紐約市歌劇院美國作曲家樂展」,在紐約大學史葛柏藝術表演中心演出後,被Montreal的歌劇院選為曲目。
2009年她創作了「夜鶯」(Philomel),更為知名的是,她給《聖女貞德》(Jeanne)譜寫了75分鐘的歌劇。貞德是法國的傳奇英雄和軍事家,在十五世紀帶領法國軍隊多次打敗入侵的英軍,但不幸最後被捕遇難(後被梵蒂岡封聖)。她的名言是:「旗幟比刀劍更重要」——強調思想和理想的力量,而不是迷賴武力。
大文豪和音樂大師們,如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柴可夫斯基、蕭伯納、布萊希特等,都創作過有關貞德的作品。台灣人後裔的陳潔思,也以她的音樂才華,成為這個行列的一員。她的《聖女貞德》演出後,《紐約時報》稱譽說,貫穿陳潔思作品的是「抒情、流暢……和震撼人心」,還有「絕望和幽默的平衡」。
從創作讚美聖女貞德的歌劇可看出陳潔思的人生哲學,她喜歡英雄,看重思想和靈魂的力量。她的最新創作,歌劇「圖靈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s) of Turing),更體現了這種藝術追求。該劇當時就被紐約「美國抒情歌劇院」主辦的「新的當代歌劇節」當作「開場劇」上演。
今年3月23日和25日,《圖靈的生與死》將在芝加哥歌劇院(Harris Theater)正式首演。不僅美國各地的觀眾要前往芝加哥觀賞,當地台灣人更是相互傳告,準備前去給這位台美藝術家助陣喝彩。這不僅僅是要支持優秀台美人的藝術家後代,也因為這個劇意義非凡:
熟悉點電腦史的人都知道,該劇主人公圖靈(Alan Turing)是電腦科學的奠基人,最早提出電腦的概念。聞名全球的「蘋果電腦」的商標,是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據說就是為紀念圖靈,因他是吃了一口附氰化物的蘋果中毒死亡。
1912年出生的圖靈是個超級天才,很小就博聞強記、尤其對數學等展示出非凡才能,還在十幾歲時,他就能給母親講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第二次世界爆發,數學科學家圖靈被英國政府請去擔任情報破譯師,他以非凡頭腦,屢屢破譯了德軍密碼,從而使盟軍重創納粹。圖靈的貢獻被評價為:使二戰提早兩年結束,挽救了2000萬生命。他因此獲得伊麗莎白女王勳章。
2014年英美合拍的電影《解碼遊戲》(The Imitation Game)就是講述這位英國數學家、密碼分析學家、電腦科學鼻祖的傳奇人生。英國還曾拍出電視劇《圖靈傳》,由名家導演和擔任主角。幾年前,圖靈的頭像被印到了英國的50元英鎊新鈔上。
聞名全球的台灣人後裔黃仁勳創辦的輝達電腦公司(NVIDIA,又譯「英偉達」)為表達對電腦鼻祖的敬意,特意把電腦GeForce系列16和20的核心顯示卡命名為「圖靈」。
除了被視為電腦奠基人,圖靈還是人工智能之父。他最早提出「機器可以思考」的概念。電腦是什麼,大家都懂;但「人工智能AI」現在還屬初創階段,很多人不是很明白。谷歌搜索引擎大家都熟悉了,可利用它搜索各種各樣的資訊,給研究者、寫作者帶來巨大便利。但谷歌只是提供相關資料,而人工智則高了不知多少個檔次。
因為人工智能絕不僅僅是提供資料,而且還能把這些資料的精華編輯到一起,形成文章或報告。打個比方,比如你要蓋房子,谷歌(維基百科等)能把磚瓦鋼筋水泥所有建築材料都給找來;而人工智能則會用這些材料把房子給蓋出來。前者(谷歌)像蒐集材料的工匠,後者(人工智能)則有建造房子的能力,具有人一樣的大腦智能(智慧和能力)。
早在1950年圖靈就發表了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認為機器將來可發展出這種程序功能。當年他曾向世界著名數學哲學家、邏輯學家維特根斯坦提出這個設想,被這位奧地利大師嗤之以鼻,認為這種想法是一種妄想。而今天人類就把圖靈的「妄想」變成了現實。1997年,世界國際象棋冠軍就輸給了機器人(人工智能);2016年世界圍棋冠軍輸給了人工智能電腦;去年,人工智能電腦戰勝了八位國際橋牌冠軍。
一個人能同時成為電腦科學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的奠基人,這是一個偉大的天才。但他不到42歲就去世了。基本被認定是自殺。他因是同性戀者而遭到歧視和迫害(曾被判刑,在坐牢和藥物閹割兩種選擇中他選擇了後者),在巨大壓力下而自殺。後來英國女王下令,取消了當年給他的刑罰,予以平反。
這種傳奇經歷,更增加了阿蘭.圖靈的人生神秘性、英雄悲劇色彩。所以,迄今已有電影、電視劇、傳記等很多題材描述圖靈的人生,現在又增加了美籍台裔音樂家陳潔思的106分鐘歌劇,破解這位天才世界的靈魂密碼。有評論說,陳潔思的歌劇是「對圖靈的一生擁有懷念的幻想劇作」。
《圖靈的生與死》在芝加哥首演期間,還有幕後節目,觀眾可報名參加劇情討論,與作曲家陳潔思、歌劇導演、主要演員等見面,共同探討圖靈的人生。這是觀眾,尤其是芝加哥等地的台灣鄉親們,與這位台美人音樂藝術家見面切磋的良機。
陳潔思的音樂家母親方秀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評價音樂:「音樂對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今天有音樂治療。」聽一場台美人藝術家陳潔思的歌劇,就是一場「音樂治療」,陶冶性情,開闊眼界,更啟迪人生;隨著陳潔思筆下的五線譜,「曲徑通幽」到各自心靈的「花木禪房」。
——————————————————————————————
《圖靈的生與死》由Chicago Opera Theater 製作
演出地點:芝加哥 Harris Theater
演出時間:
3月23日(週四)晚上 7:30
3月25日(週六)下午3:00
關於《圖靈生與死》的購票英文網站:
https://chicagooperatheater.org/season/turing
https://chicagooperatheater.org/faqs
台灣鄉親想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絡:
紐約方秀蓉:917-912-8288
E-mail: patsychen@aol.com
「圖靈的生與死」演出者:
包括與此歌劇合作的合唱團MasterVoice(前 Collegiate Chorale)
男中音Jonathan Michie (飾圖靈)
女高音 Susannah Biller,
低男中音Joseph Bentel和 Justin Hopkins,
女中音 Elise Quagliate,
男高音 Daniel T. Curran 等。
表演後將由藝術家討論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