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獨裁者紀念事物是正路 怎麼會是「五四三」?
文/周倪安(台聯黨主席)
近期內政部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表示「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的象徵,都應予以移除或改名」。同時也表示,包括「中正」、「經國」之街道,都是此範疇中的路名。過去,台聯黨即主張,清除威權紀念是落實轉型正義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在此時將轉型正義視作施政原則,是值得肯定的方向。
此言一出,卻受到相當多擁護威權的人士所謾罵。例如台中市長盧秀燕,就惱羞指控內政部是搞「五四三」。就筆者看來,更改路名本來就不是大驚小怪之事,在日本時代,台灣各地,也有相當多以天皇為名的明治町、大正町、樺山町、川端橋…等,戰後都被逃難來台灣的國民黨改掉,那是不是要說國民黨在搞「五四三」?就算遠的歷史不提,台中市在胡志強擔任市長的時代,中正路跟中港路、中棲路,合併稱為今天的「台灣大道」,當時擔任立委的盧秀燕,怎麼不說胡志強在搞「五四三」?像盧秀燕這樣的國民黨人,不正視全台灣的中正路,就是威權時代取名洗腦人民去崇拜傷害台灣甚深的獨裁者,講的話才是「五四三」!
在台灣,不只是路名。事實上,從國小到大學都有學校叫中正、經國;很多體育協會的全國性盃賽也用中正盃;打開錢包,人人更是帶著一大堆蔣中正硬幣。就是持續處於四處都在紀念「中正」的文化環境裡,台灣才如此難以啟動轉型正義進程,去深刻檢討這個外來統治者對台灣人的戒嚴統治所造成的嚴重傷痛。
不過,內政部雖然拋出了正確且有正當性的方向,強調改名是法定之義務。但筆者難免擔心,如果沒有貫徹的決心,就會又成為一搭一唱的「定型化劇本」。在過去蔡英文執政八年裡,轉型正義的核心議題,以中正廟如何處理為中心,在討論時總是: 1.促轉會拋出議題; 2.藍營人士強烈反對; 3.文化部認為社會尚無共識,所以擱置爭議。 就這樣1、2、3走完流程,最後以至於不了了之,歷史又在翻了一頁的劇本裡打轉。
對於中正、經國等道路的改名,如果陷入這樣的輪迴中,那無異是一大遺憾。基於此,筆者認為,對於「共識」的界定與判斷,應當以「台灣優先」為原則。而不能再如多年來處理中正廟那樣,看到部分媒體所報導的一方之詞,就以「社會尚無共識」為由就中止了本來應該勇敢進行的「轉型正義」工程。
|